国庆假期,一种名为 Ask Me Anything(AMA) 的互动形式正在小红书平台悄然走红。参与者以简短自我介绍开场,随后开放评论区,邀请网友自由提问、即时互动。这种交流方式不同于知乎的深度问答或微博的碎片化发声,更像是一场轻松、真诚的线上对话——在这里,科技界的知名学者与普通网友围坐一桌,聊技术、谈教育,也探讨成长与热爱。
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刘知远 的AMA中,评论区成了年轻学子的“开放课堂”。一位大三学生直言焦虑:“独立做科研、发论文要投入多少精力?”刘知远的回答坦率又温柔:“初学者的第一项研究,最好有导师或学长指导,避免独自摸索走弯路。”
另一名学生追问:“为什么同一个顶尖课题组里,成员之间差距那么大?”刘知远答道:“兴趣是核心驱动力,坚持则是关键。只有对研究方向保持热爱,才能熬过反复试错的漫长阶段。”
他没有提供“速成方法”,而是分享如何与热爱长期共处。回忆博士阶段,他感慨道:“有意义的事业从不是100%的快乐,而是愿意为热爱承担附带的条件。”这种不带说教意味的真诚回应,让教育回归了本质——帮助年轻人找到与热爱共处的方式。
来自开源AI社区 Hugging Face 的联合创始人 托马斯·沃尔夫(Thomas Wolf) 在AMA中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:教育的目标,不应只是“掌握知识”,而应培养“建造重要事物的能力”。
这句话点出了AI时代教育的新使命。学习不再是被动适应技术的变化,而是主动参与世界的重构。
在Hugging Face平台上,无数开发者通过复现模型、共享代码,共同构建出一个活跃的“AI共学生态”。这不仅是技术交流,更是一种创造的文化——学习即创造,教育即共建。
新锐机器人团队 SOMA Robotics 则在AMA中带来了更具象的教育图景。他们计划打造一个结合 低门槛硬件、开源工具链、课程与社区 的平台,让学生从“学习者”直接迈向“创造者”。
团队研发的机械臂已初步实现这一构想——学生不仅能编写代码、训练模型,还能在真实场景中操控机器人,亲手体验智能生成的过程。这种被称为 “具身智能”(Embodied AI) 的教育模式,让AI从抽象算法变成可触摸、可协作的存在。
具身智能的核心,是赋予AI“身体”与“行动能力”,让它在现实空间中学习与互动。SOMA团队希望未来的学生不再只是AI的使用者,而是AI生态的共创者。
资本市场对“人形机器人概念股”的热捧,以及学术界“Build Your Own Robot Friend”(组装你的机器人伙伴)等项目的兴起,正说明这种理念的潜力——未来的学生,也许真的会与机器人并肩实验、共同调参。
从 激发内驱力 到 赋能创造力,再到 具身实践,小红书AMA上的这场场对话正在勾勒出一种全新的教育图景。
在这种学习模式中,每个人既是提问者,也是回答者;学习不再是单向传授,而是一场开放的、动态的共创实验。
当AI重塑了知识的生产方式,教育也正在从“教会知识”迈向“共同创造意义”。也许,未来的课堂不再有固定的讲台与黑板,而是无数个线上AMA的延展:对话、探索、实验、连接。
如果教育也有一场AMA,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?
也许,未来的答案就藏在每一个勇于发问的人心中。
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dogtopup,以全网最低价格购买小红书薯币。我们提供快速发货、安全支付、以及 24 小时在线客服支持。